土樓的自然景觀

氣候的影響

  福建土樓所在的地理位置緯度比較低,是屬於亞熱帶的氣候,整年的氣溫溫和,不易 有霜雪的情況,全年的平均氣溫大約在12度以上,沒有明顯的冬季,也因此是形成土 樓開敞式廳廊的重要原因。雨量也相當的充沛,主要是集中在春、夏兩季。因為雨量 和風速的不同,所以會造成沿海與山區的土樓建築中在屋頂出簷大小也有所差別。


特殊的地型

  目前在福建漳州沿海的地方只零星的保存了少數量的土樓,絕大多數的土樓是分布在 博平嶺山脈的東西兩麓。 土樓主要是建築在那些地方呢?以目前所遺留下來的土樓位置來看,主要是分布在丘 陵地帶、山間的河谷以及盆地。因為歷史的原因居住在這些土樓的先民們為躲避戰亂 以及抵禦當地的原民侵略,長期蜷伏在山鄉僻野之間,世世代代守在繼承祖輩所留下 來的天地之間。也因為這樣的土樓的建築風格與技術才得以完整的保留,並且在土樓 的裝置與雕刻藝術中還可以探窺漢唐時期建築藝術的痕跡。


地質與土壤

  土樓的地區的地質岩層大部分是火山岩的丘陵地形,所以地質相當的堅硬。這地區有上產相當豐富的花崗岩,也提供了建築土樓充足石材的來源。所以在土樓的基底與大門都可以看到以花崗石為材料的建築特色。

  土壤也是建築土樓很重要的建材元素之一,這地區的土壤主要是紅壤、磚紅壤與化紅壤,土壤層深厚有利於耕作,而且粘性很大,最適合建造土樓夯土牆所需要用的材料。另一個最重要的建材元素之一的就是杉木,在古代,此地區就是森林植被相當豐富的地區,這個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雨林區。在此地杉木是產量相當豐沛的,所以為土樓的木結構建築提供了充足的來源。


土樓的人文環境

  探究土樓的人文環境要從閩越地區的原民族與漢民族的融合與歷史上大規模的遷徙說起。


民族的融合

  在久遠的史前時代,現在漳州地區的居民並不是現在的閩南人,而是在福建境內一支的少數民族。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時局相當的動盪,越國進入了閩並且與當地的少數民族融合,逐漸在閩地區成立一個閩越部落,而且變成古越族的一個分支。


  在中國的歷朝歷代的政權治理中,閩越地區的人是相當強悍的也是難以被征服的。所 以在秦國把閩越的人稱為「荒服之國」,到了唐朝稱之為「諸蠻」,到了唐代的陳元光建立了「漳」,閩越地區才真正的受到漢民族的統治,並且做了徹底漢化的工作,使閩 越族成為漢民族的一部分。現在在南靖、永定地區講著閩南語稱為閩南人的漢人,就是歷代在征蠻的過程中從中原所定居下來的漢人後代。位於福建土樓建築群最集中的永定縣與南靖縣西部所居住的「客家人」,是在較越人晚進入閩地區,他們的先祖是從山西、河南等地的漢人後代,這些後代主要是講客家方言。


歷史上大規模的遷徙

  歷史上客家人有幾次大規模的遷徙行動,第一次是在西晉末年,五胡亂華,中原戰亂,客家人從當時的中原(河南地區)遷到皖南、江西。第二次是在唐朝的末年,當時發生了「黃巢之亂」,他們從江西移居到閩西,而後又遷徙到閩粵交界地區。第三次在宋朝末年,蒙古人南犯,客家人又從閩西遷往廣東。


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自從唐代陳元光屯守福建漳州後,開墾荒田,修築水利,興校辦學,奠定了閩南地區的經濟與教育的基礎。到了五代之後又陸續的引進當時的手工業技術,更使得閩南的商貿發達,經濟繁榮。到了宋朝,使用機具與牛犁的農耕技術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這時期也是閩南文化發展重要的時期,大思想家「朱熹」的推波助瀾更對書院的設立產生催化的作用,並使這一地區的文化教育相當的興盛。元代因為蒙古的南犯,文化的發展與經濟建設遭受破壞,一直到了明朝才得以安定恢復。明朝以後甘蔗、茶葉、花生在這個時期大量的栽培與種植,菸葉的種植也從海外引進並大量的生產與銷售,也因為這個時期所奠定好的開發基礎對於後續土樓音興建所需提供足夠的財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