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廈門為福建第二大城,有海上花園之稱。以前是白鷺棲息之地故稱鷺島。明朝築城而稱為廈門。市區面積555平方公里。人口130萬。市區景點〔集美鰲園〕原名為鰲王宮,後毀於戰火。鰲園打大門內是一長廊,兩壁上石刻歷史故事等浮雕,形象生動,園中央建有毛澤東手像〔集美解放紀念碑〕。 佛教古剎〔南普陀寺〕依山而建,內藏有日本大藏經、明大藏經…等,〔環島海濱路〕,風景秀麗、椰樹婆娑、臨海大海,號稱”東方夏威夷”,與金門島更是咫尺之遙,隔海清晰可見,並眺望新會展中心。〔鼓浪嶼〕為廈門外海的一個小島,島上崗巒起伏、濃林茂密、風景如畫,鼓浪嶼東南部〔菽莊花園〕,原為林姓私家花園,其巧用地形、依山傍海的布局令人耳目一新,堪稱我國海濱公園的精品。園內的〔鋼琴博物館〕,收藏著來自海內外的各式名貴鋼琴。 |
|
|
|
|
|
地理位置: |
|
廈門市位於東經118°04′04〞、北緯24°26′46〞,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台灣寶島和澎湖列島隔海相望。廈門由廈門島、鼓浪嶼、內陸九龍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區以及同安等組成,陸地面積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0多平方公里。是一個國際性海港風景城市。 廈門的主體--廈門島南北長13.7公里,東西寬12.5公里,面積約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島嶼。廈門港是一個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其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歷史上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
|
歷史背景: |
|
廈門市是中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現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通行閩南方言。相傳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裡(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裡、集美、同安7區。 2003年5月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同意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併為思明區,原三區的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 二、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 三、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
|
氣候狀況: |
|
廈門屬副熱帶季風氣候,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至8月份雨量最多,風力一般3至4級,常向主導風力為東北風。由於太平洋溫差氣流的關係,每年平均受4至5次颱風的影響,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