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食特搜

  • 光饼

    光饼用面粉烘制的饼类,形状如银元般大,食之香脆可口。在福清,沿街到处可见卖光饼的小摊。小摊上的光饼堆如小山,倒成了福清的街头一景。 从前,光饼都是百姓吃用,登不得大雅之堂。如今福州的大酒楼也把光饼切个蛤口,夹上糟肉、粉蒸肉、雪里红、苔菜,浇点醋蒜汁,当作酒席上的一道特色点心待客。

  • 肉燕

    扁肉燕又称"太平燕",是福州著名风味小吃,也是喜庆名菜。"肉燕"是浦城著名的传统食品,细而不腻,柔而脆嫩,味鲜适口,宛若燕窝,兼有荤素风味。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肉燕由此成为馈赠佳品。

  • 佛跳墙

    佛跳墙,迄今有100多年历史,为聚春园菜馆老板郑春发研创。1965年和1980年在广州南园和香港,以烹制佛跳墙为主的福州菜引起轰动,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佛跳墙热。各地华侨开设的餐馆,多用自称正宗的佛跳墙菜,招徕顾客。佛跳墙还在接待西哈努克亲王、美国总统里根、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等国家元首。

  • 沙茶面

    沙茶本应读"沙嗲",到了厦门人嘴里,便顺口叫"沙茶"。 沙茶面是福建小吃,其妙处在汤头。主料之一的沙茶是选用上等的虾头。沙茶面的做法很简单,面条放入开水锅烫熟,捞到碗里,随自己的口味加入猪肝、猪腰、鸭腱、大肠、鲜鱿鱼、豆腐干等,最后淋上滚开的汤料,一分钟之内一碗面就可上桌了。

  • 海蛎煎

    蚵仔煎普通话译作"海蛎煎",口感香脆,内馅香滑。台湾、福建等地常做副食蚵仔煎,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台南安平地区一带的老一辈的人都知道的传统点心,是以加水后的番薯粉浆里搅拌入蚵仔、蛋、葱或蒜等食材所煎成的饼状物。

  • 海蛎饼

    海蛎饼,福州及福宁一带传统的特色风味小吃。圆形,色呈金黄,壳酥香,馅鲜美,可单独当零食吃。福州人大多把蛎饼当做早点下粥小菜。外焦内嫩的蛎饼,再叫上一碗鼎边糊(锅边糊),口口滑软,令人百吃不厌。油炸时先放人凹瓢,中夹心生蚵。炸熟后,酥脆香甜,沾着蒜泥酱醋,更是爽口宜人。

  • 鱼丸

    鱼丸是福州、闽南、广州一带经常烹制的传统食品。味道鲜美,多吃不腻,可作点心配料,又可作汤,是沿海人们不可少的海味佳肴。鱼丸因注重选料和制作工艺而名闻遐迩。多以鲜黄鱼、马鲛鱼、鳗鱼、小参鲨为主料。剁碎鱼肉,加适量姜汁,捣成鱼泥,挤成小圆球,入沸汤煮熟,为宴席常见菜品。

  • 鼎边糊

    鼎边糊又称锅边糊,与肉饼等配食,为当地早点佳品。锅边糊,在铁锅里盛上蚬子、香菇、虾皮、葱、黄花菜等配料熬成的清汤,待铁锅上方四周烤热,将预先备好的浓米浆均匀浇铁锅内缘四周,烘干后铲入汤中,稍煮片刻即成。刚出锅的鼎边糊白脆薄润,汤清不糊,食之细腻爽滑,清香可口。

  • 润饼

    润饼又叫"薄饼",饼皮薄而柔嫩,包裹鲜美可口的馅料。原是厦门的小吃,后来成为闽台地区的小吃。食用时,用薄如蝉翼的熟面皮把各种菜肴制成的馅料包卷成枕头状,然后根据个人嗜好蘸各种酱料。其特点:嫩脆甜润,醇香多味。亦可将包好的润饼经油炸酥,俗称"春卷",别有一番风味。

  • 橄榄

    橄榄是福州特产,早在唐朝就被列为贡品,清香、甘甜。橄榄别称"青果"。是因一般水果初生时是青色,熟时变了颜色;而橄榄从生到熟,始终保持青翠颜色。橄榄有"蜜渍"、"盐藏"等多种加工办法。福州橄榄品种很多,近年来福州的饭店酒楼中,把生橄榄捶扁,用红糟腌后上桌,风味独特,很受欢迎。

  • 面线糊

    福建省闽南地区小吃。呈糊状,是由细面线、番薯粉制作成。先将水煮开,放入番薯粉和调料、面线。一般为早餐食用,就着本地的另一种小吃--油条吃。可以在面线糊里放入大肠、虾仁、猪肝等等。闽南有这样一款说法, "没吃过面线糊的,肯定不是闽南人。"这足以证明面线糊在闽南人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