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食特搜

  • 光餅

    光餅用麵粉烘制的餅類,形狀如銀元般大,食之香脆可口。在福清,沿街到處可見賣光餅的小攤。小攤上的光餅堆如小山,倒成了福清的街頭一景。 從前,光餅都是百姓吃用,登不得大雅之堂。如今福州的大酒樓也把光餅切個蛤口,夾上糟肉、粉蒸肉、雪裡紅、苔菜,澆點醋蒜汁,當作酒席上的一道特色點心待客。

  • 肉燕

    扁肉燕又稱"太平燕",是福州著名風味小吃,也是喜慶名菜。"肉燕"是浦城著名的傳統食品,細而不膩,柔而脆嫩,味鮮適口,宛若燕窩,兼有葷素風味。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肉燕由此成為饋贈佳品。

  • 佛跳牆

    佛跳牆,迄今有100多年歷史,為聚春園菜館老闆鄭春發研創。1965年和1980年在廣州南園和香港,以烹製佛跳牆為主的福州菜引起轟動,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佛跳牆熱。各地華僑開設的餐館,多用自稱正宗的佛跳牆菜,招徠顧客。佛跳牆還在接待西哈努克親王、美國總統雷根、英國女王伊莉莎白等國家元首。

  • 沙茶麵

    沙茶本應讀"沙嗲",到了廈門人嘴裡,便順口叫"沙茶"。 沙茶面是福建小吃,其妙處在湯頭。主料之一的沙茶是選用上等的蝦頭。沙茶面的做法很簡單,麵條放入開水鍋燙熟,撈到碗裡,隨自己的口味加入豬肝、豬腰、鴨腱、大腸、鮮魷魚、豆腐乾等,最後淋上滾開的湯料,一分鐘之內一碗面就可上桌了。

  • 海蠣煎

    蚵仔煎普通話譯作"海蠣煎",口感香脆,內餡香滑。臺灣、福建等地常做副食蚵仔煎,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台南安平地區一帶的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的傳統點心,是以加水後的番薯粉漿裡攪拌入蚵仔、蛋、蔥或蒜等食材所煎成的餅狀物。

  • 海蠣餅

    海蠣餅,福州及福寧一帶傳統的特色風味小吃。圓形,色呈金黃,殼酥香,餡鮮美,可單獨當零食吃。福州人大多把蠣餅當做早點下粥小菜。外焦內嫩的蠣餅,再叫上一碗鼎邊糊(鍋邊糊),口口滑軟,令人百吃不厭。油炸時先放人凹瓢,中夾心生蚵。炸熟後,酥脆香甜,沾著蒜泥醬醋,更是爽口宜人。

  • 魚丸

    魚丸是福州、閩南、廣州一帶經常烹製的傳統食品。味道鮮美,多吃不膩,可作點心配料,又可作湯,是沿海人們不可少的海味佳餚。魚丸因注重選料和製作工藝而名聞遐邇。多以鮮黃魚、馬鮫魚、鰻魚、小參鯊為主料。剁碎魚肉,加適量薑汁,搗成魚泥,擠成小圓球,入沸湯煮熟,為宴席常見菜品。

  • 鼎邊糊

    鼎邊糊又稱鍋邊糊,與肉餅等配食,為當地早點佳品。鍋邊糊,在鐵鍋裡盛上蜆子、香菇、蝦皮、蔥、黃花菜等配料熬成的清湯,待鐵鍋上方四周烤熱,將預先備好的濃米漿均勻澆鐵鍋內緣四周,烘乾後鏟入湯中,稍煮片刻即成。剛出鍋的鼎邊糊白脆薄潤,湯清不糊,食之細膩爽滑,清香可口。

  • 潤餅

    潤餅又叫"薄餅",餅皮薄而柔嫩,包裹鮮美可口的餡料。原是廈門的小吃,後來成為閩臺地區的小吃。食用時,用薄如蟬翼的熟面皮把各種菜肴製成的餡料包卷成枕頭狀,然後根據個人嗜好蘸各種醬料。其特點:嫩脆甜潤,醇香多味。亦可將包好的潤餅經油炸酥,俗稱"春捲",別有一番風味。

  • 橄欖

    橄欖是福州特產,早在唐朝就被列為貢品,清香、甘甜。橄欖別稱"青果"。是因一般水果初生時是青色,熟時變了顏色;而橄欖從生到熟,始終保持青翠顏色。橄欖有"蜜漬"、"鹽藏"等多種加工辦法。福州橄欖品種很多,近年來福州的飯店酒樓中,把生橄欖捶扁,用紅糟醃後上桌,風味獨特,很受歡迎。

  • 麵線糊

    福建省閩南地區小吃。呈糊狀,是由細麵線、番薯粉製作成。先將水煮開,放入番薯粉和調料、麵線。一般為早餐食用,就著本地的另一種小吃--油條吃。可以在麵線糊裡放入大腸、蝦仁、豬肝等等。閩南有這樣一款說法, "沒吃過麵線糊的,肯定不是閩南人。"這足以證明麵線糊在閩南人心中的地位。